苏绣(无锡精微绣)是江苏省无锡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下是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最迟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刺绣技艺就已经在无锡地区流行,并将其应用在日常生活与服饰当中。无锡精微绣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相传有2000多年,特别在明清时期,锡绣盛兴,家家有绣棚,曾是广泛流传的中国民间工艺和家庭副业12。
汉代刘向的《说苑》中就有关于无锡刺绣的记载。到了明代中叶,俞氏创制的堆纱绣因巧夺天工而被选为贡品。清代无锡精微绣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出了多种独特的技法13。
艺术特色
无锡精微绣的艺术特色极为突出,它卷幅微小,造型精巧,绣技精湛。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画面中绣制出人物、场景、文字、图案等,呈现出“寸人豆马,蝇足小字”的奇观12。
与一般双面绣相比,精微绣的技艺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用料、用色、用线、用针上更加讲究,要求刺绣艺人不但绣艺高超,而且还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12。
传承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双面精微绣”,成为举世公认的优秀艺术品种3。
苏绣(无锡精微绣)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4。
无锡市还推出了“百匠千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旨在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水平4。
代表人物与作品
赵红育等是无锡精微绣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并受到国内外艺术界和收藏家的赞赏24。
综上所述,苏绣(无锡精微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刺绣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