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聂家庄泥塑)
聂家庄泥塑是山东省高密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基本信息如下:
起源与历史:聂家庄泥塑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它从“锅子花”(一种以泥巴做外衣,中间装火药,顶部留空,外形极似反扣锅底的玩意,可点放礼花)逐渐演变成泥娃娃等观赏品。清代康熙年间,聂家庄的艺人们在“锅子花”的基础上创制出泥娃娃、禽、兽、鱼等泥塑品种,以供民俗活动使用、家庭观赏和儿童玩耍。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成熟期,塑出的作品形象完美,声色并茂12。
艺术特点:聂家庄泥塑是泥塑中型、色、声、动四者俱全的一个艺术品种。其制作过程由十几道工序组成,成品造型大胆夸张、稚拙憨朴,着色鲜艳醒目,表情生动写意,能动会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12。
文化价值: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聂家庄泥塑以艺术的方式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山东地域文化和民俗民风的研究考察中,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
保护与传承:2008年6月7日,泥塑(聂家庄泥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47。目前,高密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其保护单位,致力于推动聂家庄泥塑的传承与发展12。
现代应用与发展:聂家庄泥塑不仅作为传统艺术品受到人们的喜爱,还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和文化创意产业中。例如,它与廉洁文化有机融合,创作出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同时,也通过成立合作社等方式,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