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苗族泥哨)是贵州省黄平县的传统美术,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泥哨是一种泥捏儿童玩具,哨体下部留有回气孔,能吹出清脆的响声。它以手工将黏土捏制成形,而后低温烘烧,再施以彩绘,罩以清漆制作而成。苗族泥哨以塑造动物见长,动物造型有四百余种,包括十二生肖、飞鸟走兽、蝶虫蛙鱼等,通过动物的神态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这些泥哨的底色通常是黑色,上面用鲜艳的红、黄、绿、蓝等色彩绘制纹样,展现出浓墨重彩的特点,类似于当地苗族的服饰花块,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12。
苗族泥哨孕育于二十世纪的20年代,成形于30年代,8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丰富发展于90年代。它是由苗族老艺人吴国清(苗名贵乜)在传统泥俑、陶俑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现在,苗族泥哨己不单是儿童玩乐之物,它已进入大雅之堂,成为家庭陈设的艺术品、旅游纪念品、馈赠亲友和外事活动的礼品12。
此外,苗族泥哨的制作工艺传承至今已八十余年,吴国清授徒百余人,制作泥哨的个体作坊在黄平县的多个村落都有分布。其中,王登书是泥塑(苗族泥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质朴简练、生动传神,具有极强的美学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