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北京兔儿爷)是北京地区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泥塑(北京兔儿爷)这一独特的民俗吉祥物,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起源虽无从考证,但史料中不乏中秋拜兔儿爷的记载,推测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甚至元朝时期,历经数百年沧桑12。明人纪坤曾在《花王阁剩稿》中描绘:“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兔儿爷的做法主要是先将黏土模印或者捏塑成型而后施以彩绘,在造型上以拟人化手法表现这个民俗传说中的神灵:金盔金甲、人身兔首的“兔儿爷”身披红袍,背插一杆令旗,威风凛凛,或坐或立,一般常见的坐骑有老虎、狮子、大象、梅花鹿等3。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对健康充满了渴望,因此每逢中秋佳节,都会请一尊兔儿爷回家供奉祭拜,希望借此能祛病除灾、永葆安康。这种习俗甚至延续到了皇宫禁苑之中。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逐渐从祭月的对象演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并成为了中秋节的标志性象征12。
2014年,泥塑(北京兔儿爷)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备受瞩目。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泥塑(北京兔儿爷)项目保护单位北京汉唐双起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评估合格5。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