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舒席)
舒席编织在舒城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舒城县柏林乡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底部,就发现了竹编物的痕迹。在同一个地方的西汉墓的发掘中,也发现了摆放陪葬品的边厢内底部有竹编物坐垫,其纹理及工艺与后期的舒席基本相同。 [3]在当地传说中,明代天顺年间,有位篾匠在舒城平顶山孝子庙借宿,感念庙里和尚的慈悲,因此取山上的水竹,编成有龙纹的竹席送给庙中的和尚。官至吏部尚书的舒城人秦民悦回乡探亲时,路过县城北门外平顶山上的孝子庙,进去烧香,时值隆冬,却见庙内和尚的禅床上仍铺着竹席,遂问其故。和尚回答:“此席乃取本山小叶水竹,精工制作而成,冬暖夏凉。”秦民悦受此启发,为了取悦皇帝,将这种编有龙纹的舒席作为贡品带至京城,深得英宗皇帝的赞许,被御批为“顶山奇竹,龙舒贡席”。从此,舒城生产的竹席,便以“龙舒贡席”著称于世,一时间,朝野争购,身价陡增。 [3]清代光绪年间,舒席作为中国名产之一,在国内逐渐具有顶尖手工艺品地位的舒席,也开始对外大宗出口。 [3]抗战前,日本裕仁天皇结婚时,前田洋行还派专人来舒城订购了十条舒席作为贺礼。 [3]新中国成立后,县总工会组织篾工杨守道、陈庭森、张大有三人在城关码头街合伙生产舒席。随后,在县供销社扶助下又建立了一个舒席生产组,后经省手工业管理局批准,成立舒城县舒席生产合作社,社址在城关万隆巷,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结束了舒席长期以来民间个体手工业者分散经营或代客加工的分散编织状态。 [3]1956年,舒城县舒席制造厂成立,年产“龙舒牌”“龙舒贡席”三万多条,并远销海内外,舒席的制作工艺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3]
工艺特征舒席以斑、水竹为原料。经剖、刮、煮、晒、编等十几道工序精编而成。成品篾纹细致、柔软光滑、色泽鲜艳、坚韧耐磨、不易腐蚀、折卷不断、携带方便,具有细、软、光、润等特点。 [4]表现形式舒席不但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夏令佳品,而且也是精美典雅的工艺品。山水人物、流云花卉、飞离走兽、神话故事、古今字画等各种图案皆可编织入席。工艺舒席的品种也很多,有中堂、对联、壁障、条幅、条屏、屏风等,席面上编织的人物花鸟图案栩栩如生,色泽鲜艳,立体感鲜明,层次清晰。生活用席新品种也不断增多,除睡席外,还有枕席、桌席、坐席、沙发席等,还有专为出口日本编织生产的“榻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