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竹帽,毛南语叫做“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亦是毛南族自治县当地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毛南族花竹帽在过去多被当做雨具使用,后成为毛南族服饰的组成部分。花竹帽在当地流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清代嘉庆年间出产的“竹笠极细密,少年妇女戴之”(清《广西通志》)。民国年间,毛南族自治县地区“出产精致的斗笠”(《思恩县志》)亦被载入史册。 [1]花竹帽在毛南族地区曾历尽坎坷。1949年前,毛南族有许多人以编花竹帽为业,仅谭顺美所在的古周村就有30多位编织者,在当时的六圩街(今下南街)还专有花竹帽行。毛南族劳动妇女非常喜欢戴花竹帽,花竹帽不仅是毛南族妇女的宠物,而且邻近县、乡的壮族妇女也以能戴上一顶花竹帽而感到自豪,花竹帽曾一度成为抢手畅销的特产。 [3]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原来允许的家庭副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批判,花竹帽被视为“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而遭到禁止,加上人们每天忙着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求温饱,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编织花竹帽。随着时间的流逝,花竹帽在市场上逐渐衰落了。 [3]改革开放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毛南族青年中开始流行以穿喇叭裤、佩戴手表等为时髦,戴花竹帽被一些人认为“土气”。花竹帽在毛南族民间婚俗传统中的圣洁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亦日趋淡化。而随着老一代花竹帽艺人的先后谢世,花竹帽面临名师断代之虞。 [3]20世纪80年代整整十年,下南乡政府和一些关心民族文化的人,一直设法搜寻会编花竹帽的人,但都未能如愿。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一位当地干部路过古周村,偶然发现会编织花竹帽的谭顺美老人还健在,这才使濒临失传的花竹帽编织工艺有了“绝处逢生”的机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