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曹州面人)
面人(曹州面人)是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的传统美术,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曹州面人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今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早在尧舜时代,地处黄河流域的菏泽就常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几乎不断。当时,当地人们为避灾祸、求平安,常捕杀猎物敬天地、求神灵、祭奠列祖。后来为了节约,便使用面粉调和后捏成猪、羊,代替活物,即所谓的“花供”,这就是早期的菏泽面塑。1852年(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游艺菏泽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
曹州面人制作精巧,形象逼真,逐渐成为一种富有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它以细小麦面和江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当颜料,分别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配上适量防腐、防蛀、防干剂等。然后借助于批刀、塑刀、骨簪、花纹印章等工具,用手捏制成各种各样的塑像。曹州面人来源于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它造型概括、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工写结合12。
此外,曹州面人在传承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山东菏泽的李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许多面塑名家都来自城西南的穆李村,此村被誉为“天下面塑第一村”。如今,曹州面人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山东省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