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编(沐川草龙)是流行于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一带的民间草扎技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沐川草龙,又称“黄龙”,其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与唐太宗登基前枕稻草而眠的历史有关。后人因此将稻草编扎的龙灯视为祥瑞的象征,当众舞动戏耍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2。作为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的一种传统手工艺,草编(沐川草龙)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1。
制作沐川草龙需要从当年收割的稻草中精选无斑点、呈金黄色的稻杆,经过熏蒸、烘干、防虫防霉变处理等环节,再用本地竹篾扎出龙骨架,将处理好的稻草在龙身上依次上草,通过编、织、镶、绕、缠等10多种工艺,逐渐显现出龙须、齿、舌、上颚、下颚、龙角、胡子、鼻及火焰等部位,成品精、妙23。舞龙者为训练有素的强壮男子,他们描花脸,裸上臂,着草帽,披草肩,系草裙,扎草护腿,穿草鞋,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按照传统程式激情舞耍,展现出沐川草龙的风采12。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沐川县申报的“草编(沐川草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此外,沐川草龙编扎技艺还于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