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白花石刻)
晚清时期,广元石刻艺人魏宗清在长期的实践中,开始选用黑白相间的白花石,因材设计,雕刻成层次分明的山水、人物、花鸟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砚台、笔筒、花钵、首饰盒、印泥盒等文房和生活用具,自此,白花石刻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广元县志》中记载:“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采县北太平乡白花石,刻制石砚出售。” [3]民国抗战时期,由于文人、艺术家蜂拥入川,魏宗清徒弟魏礼先便将零星式生产逐步发展到前门设铺、后面生产的工艺作坊,其于广元县城东山正式开办白花石刻制作所,取名“铁笔斋”。其间,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书法家于右任经过广元时,见到魏礼先雕刻的民间工艺品,如获至宝,当即将《喜鹊闹梅》花瓶、《白鹤荷花》笔筒等作品收藏。 [3]新中国成立后,魏礼先、张礼云等老一代艺人在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继续发展白花石刻艺术。此间,白花石刻在雕刻技法上也有了新突破,开始逐步运用深雕、浅雕、镂空雕等技法,将作品的精细度提升到了一个层次。 [3]改革开放后,白花石刻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自1978年起,部分精品被选送日本、香港、加拿大、美国等地展出,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被列为外贸出口和旅游区名特产品销售品种之一。
广元白花石刻选材于川北大巴山中一种罕见的赤(绿)白相间的白花石,该石料坚硬如铁,细润如肤,雕刻难度很大。当地艺人巧妙地利用其赤白相间的自然纹理和形象、结合高雕镂空的雕刻手法,在构图上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随势雕就制作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虫鱼、山水等文房用品和创作出剑门雄关等地域特色浓郁的装饰摆件,色彩分明;还以民间传说和名人佳句相结合创作出有高雕镂空的“飞龙”石砚、“苏武牧羊”石砚、“梅花”笔筒,有玲珑剔透的“松鹤”花瓶、“荷花”鱼钵;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花盆,糖果盒、镜屏上所刻的“泛舟寻春”“白猴盗桃”“海外仙踪”“松涛鹤唳”等图景,层次分明,清新自然,惟妙惟肖。石刻的工艺特征十分明显,无论是雕刻技法还是图案构思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作品中的人物、动物、山水、飞禽、花鸟,有的清奇宏伟,有的铁骨铮铮,个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体现并传承了古老的中华雕刻艺术之精髓。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