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通山木雕)
木雕(通山木雕)是中国民间木雕流派之一,主要流传于湖北省鄂东南的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山木雕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北宋置县之前就已经出现。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三苗氏古国,历经魏晋至宋元时期的宗教雕刻,至明清时期,雕刻技艺已臻成熟1。通山木雕以境内优质木材为原料,雕刻形式多样,包括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实地雕、镂空雕、阴雕、阳雕等,其中大多是浮雕2。
通山木雕的题材广泛,涵盖了生活风俗、神话故事、戏曲故事等,每一件作品都生动展现了通山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它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元素,如“岁寒三友”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龙凤呈祥”寓意吉祥如意,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1。
作为通山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山木雕既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又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具有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统一的特点。它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中,为文化交流与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12。
2010年,通山木雕被列入第三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11月11日,木雕(通山木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5823。
如今,通山木雕的传承人如叶氏木雕第五代传承人叶鹏飞、九宫山镇的熊应华等,不仅传承了精湛的雕刻技艺,更不断创新,为通山木雕注入新的活力1。他们的努力使得这一传统美术得以永续留存,泽惠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