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撒尼)刺绣,也叫“撒尼十字绣”,是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区的一种民间刺绣艺术。以下是关于彝族(撒尼)刺绣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彝族(撒尼)刺绣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明清两代趋于成熟12。
2008年6月7日,彝族(撒尼)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撒尼人的刺绣图案源于生活,独具特色的山川地貌、风物特产以及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成为刺绣的灵感来源3。
技艺特点:
撒尼刺绣针脚细密,工艺精湛,图案构思巧妙,组织匀称,色彩明丽12。
挑花技法多样,包括挑、绣、补、纳、扣以及单面挑、双面绣等45。
撒尼妇女从小就承传长辈的种麻、织麻、纺线、织布、缝绣技术,刺绣技艺在她们中代代相传34。
产品应用:
彝族(撒尼)刺绣品图案细致、精巧、均衡,色彩绚丽,深受中外游客喜爱45。
主要产品有服装、包头、围腰、领带、花鞋、童帽、伞套、桌布、窗帘、壁挂、信插、背包、挎包、钱包、腰包、小手袋等45。
改革开放以前,彝族民间刺绣主要自产自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石林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彝族(撒尼)刺绣成为商品,为撒尼妇女打开了商品经济的大门12。
传承与发展:
在石林彝族自治县,有像王志武这样的80后青年,在继承撒尼刺绣的同时进行了创新,使传统刺绣艺术焕发新生,实现了非遗保护与市场发展的双赢6。
撒尼刺绣不仅在当地得到传承和发展,还成为了云南“金木土石布”文化旅游产品中颇受欢迎的代表之一2。
综上所述,彝族(撒尼)刺绣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技艺的民间刺绣艺术,它不仅展现了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也成为了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