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葡萄常料器)是以葡萄为造型的玻璃工艺品,是北京独有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之一,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料器(葡萄常料器)起源于19世纪末,由居住在北京崇外花市地区的蒙古族后裔常在在改进其母制作泥葡萄技艺的基础上独创而出。他制作的玻璃葡萄以形象生动名扬京城,人称“葡萄常”。其作品得到慈禧的赏识,曾赐匾“天义常”(也有说法为“天仪常”),并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也有说法为1914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12。
葡萄常料器葡萄采用低温玻璃为原材料,制作时需要经过化料、吹制、做梗、做叶和须子、上色、涂蜡、上“霜”、攒活等11道工序。其中,葡萄的上色、挂霜为家传绝技,上过霜的葡萄远观与刚从架上摘下的葡萄一样23。
由于有家规,葡萄常的制作技艺“传女不传男,传内不传外”,如今这门绝技由常家第五代传人常弘、常燕继承下来34。料器(葡萄常料器)作为北京乃至全国唯一的玻璃葡萄制作工艺,自清代流传至今,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是传统民间工艺的典型代表2。2007年6月20日,料器(葡萄常料器)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料器(葡萄常料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