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塑是从砖雕和泥塑两种技艺派生出来的一种室外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被誉为我国民间工艺的瑰宝。
灰塑,俗称“灰批”,又名堆灰,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区以及增城、从化一带。据历史记载,灰塑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宋代得到广泛应用,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建成的增城证果寺中就有灰塑“龙船脊”的例子。明清时期,祠堂、寺观和豪门大宅的建筑中,灰塑被广泛用作装饰1。
灰塑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的特性,非常适合广州一带的湿热气候条件。此外,灰塑不需要烧制,可以在现场施工,展现出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灵活性和便利性。灰塑的表现形式有多层式“立体”灰塑、浮雕式“半沉浮”灰塑,也有图雕式单个造型“单体”灰塑等,工艺精细,色彩艳丽,璀璨生辉12。
灰塑的制作流程非常独特,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在现场根据建筑性质和装饰部位的需求进行设计。具体步骤包括形体构图、扎骨架、批底、塑形、加彩等。灰塑作品立体感强,色彩丰富,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表现出岭南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巧3。
2008年6月7日,灰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87,这一荣誉不仅是对灰塑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广州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