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彩石镶嵌)是浙江省仙居县、温州市鹿城区、瓯海区的传统美术,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镶嵌艺术历史久远,风格独特。殷商时代,铜器铸造中即已出现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彩石、卵石、贝壳、螺钿、宝石、玉石和人造玻璃料器、陶瓷、木料等都成为了镶嵌的原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镶嵌艺术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直接镶嵌法、预制法、反贴反上法、正贴正上法等。除平面镶嵌外,也可以在浮雕上进行镶嵌,这种镶嵌方法可以进一步增强镶嵌对象的立体感12。
明清以后,浮雕镶嵌的方法广泛运用于各种工艺品的装饰,清代中晚期还出现了在不同“地子”上镶嵌戏曲人物故事的浮雕镶嵌法,嵌瓷、骨木镶嵌即属此类。镶嵌工艺品具有坚固、耐晒、耐潮湿、不易变色的优点,材料的质感及由此而产生的形、色、光效果使镶嵌工艺品平添了艺术魅力,尽显粗犷浑厚、华贵绚烂之美12。
彩石镶嵌是流行于浙江省南部的一种传统装饰艺术,由传统漆器工艺中的“嵌钿”演变而来,主要以色彩丰富的青田石为材料进行镶嵌。彩石镶嵌有榫镶、拼嵌、粘嵌等工艺手法和浮雕、圆雕、镂空雕等表现形式,其工艺流程复杂,包括稿、形、排、刻、砑、配、木、漆、嵌、雕、粘、蜡、理、描、装等多道工序2。
在浙江仙居,彩石镶嵌技艺流传千年,当地人称之为“彩石镶嵌”。这项技艺取天然彩石,经千雕万磨后,于木质底屏之上,配石成画。北宋司马光曾叹其巧工,赞誉“生意绝潇洒”。彩石镶嵌的备料、设计、配石、刻板、切石等各个环节都讲究精细,镶嵌并无定法,讲究随类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