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
建筑彩绘历史悠久,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建筑彩绘,也称古建彩绘,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当时房屋上的柱子和斗拱构件上已经出现了山型纹和卷草纹之类的纹饰1。《礼记》中也提到,周朝宫殿建筑物设色已有等级差别,说明当时房屋已经涂颜色在柱子上2。秦汉时期,宫殿的柱子上涂丹色,斗拱、梁架、天花等施以彩画,图案多用龙、云纹,并逐渐采用锦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彩画在装饰纹样上出现了卷草、莲花、火焰、飞天等图案。到了宋代,建筑形式比唐代规模更宏大,变化也愈加繁多,彩绘的表现手法也更为丰富。元代时,画工们在额枋彩画上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旋子纹样。明清时期,彩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1。
此外,远在奴隶社会,奴隶主的宫殿建筑就已经使用彩绘工艺,后世又逐步对这些工艺加以改进。到清代,建筑彩绘已经发展得较为完整。东北地区的传统彩画技艺在清末基本发展成熟,是中国复原修缮古建筑技艺的一个流派3。而白族民居彩绘作为建筑彩绘的一种,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经元、明、清历代发展,白族建筑彩绘内容越来越丰富,到20世纪30至40年代已达到成熟阶段4。
综上所述,建筑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