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纱,也称“汕头抽纱”或“番花”,是刺绣的一种,流行于潮汕平原城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
抽纱起源于意大利、法国和葡萄牙等国,是在中古世纪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中叶汕头开埠通商后,潮汕抽纱开始融入西方的图案纹样及刺绣、编织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中西结合、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绣类品种12。抽纱早期手法单一,仅是根据图案设计,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再加以连缀而显现出透空的装饰花纹。后来,它发展出了多种技艺手法,形成了绣类、抽通类、编织类、补布类、拼接类五大种类,每个种类又有各种不同的针法,已知的就有240多种13。
汕头抽纱的题材多为花卉、草纹等图案,纹样构成为点、线、面的巧妙结合,用连续、对称等技法进行布局,形成了浮沉有序、虚实相映、清朴实致的构图特点。其针法细腻,色调淡雅,主要有台布、被套、枕套、手巾等40多类产品,既是日用工艺品,又是有欣赏和珍藏价值的艺术品13。
潮汕抽纱在原料采用上主要有布和纱线,布料有芒麻布(夏布)、加纱布(细洋布)、亚麻布(竹布)、棉麻布(夹棉亚麻布)、棉布、真丝布、玻璃纱布和化纤布(涤纶)等;纱线有紧股、有股两类,包括棉线、毛线、真丝线、丝光纱等不同质地。在制作工具与材料上,早期抽纱的工具十分简单,人们用“一针一尺一剪刀”的谣谚来概括它。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展,工具和设备不断更新4。
抽纱作为潮汕地区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一百多年来,澄海城乡妇女代代相传,形成了一套飞针走线的抽纱工艺。其产品远销国内外,甚至多次作为国礼品赠送外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35。然而,到上世纪末,由于市场需求下降,抽纱生产日渐式微,抽纱技艺迫切需要保护传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