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
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传统美术,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色彩浓烈,技法粗犷,反映彝族人的图腾崇拜和民俗风情,是彝族文化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传承的一种形式。它以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景观,在各民族刺绣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1。彝族刺绣技艺承载着大小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是彝族先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是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23。
凉山彝族刺绣工艺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盘绣、锁针绣、平绣、十字绣等技法构成彝族刺绣传统工艺,其中盘绣和锁针绣最具特色。盘绣工艺独特之处在于成型花纹有浮雕感,锁针绣因其“锁”的方式和出针长短不同,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彝族刺绣图案都有对应的工艺程式,不能随意改变,同一图案会使用三四种不同技法完成,传统图案多达十几种,主调鲜明,色彩繁而不杂,呈现华丽多彩之姿3。
彝族刺绣制品广泛应用于服饰,包括衣服、鞋子、包头、围腰、马甲、钱包、枕头、挎包和各种饰品等,是彝族妇女心爱的工艺珍品。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非遗传承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协会+企业+合作社+绣娘”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凉山彝绣逐步走上产业化之路,让彝绣等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4。
总之,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不仅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2021年5月24日,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