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鄂州雕花剪纸)是湖北省鄂州市的传统美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
历史背景:
鄂州雕花剪纸历史悠久,早年的《武昌县志》中就有清代光绪年间雕花剪纸发展状况的记载12。
1885年,鄂城开始形成带徒学艺、专事花样制作出售的雕花剪纸行业12。
1935年,鄂城花样剪纸工会成立,会员活动范围遍及周边五省,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剪纸行业2。
艺术特点:
鄂州雕花剪纸是湖北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题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12。
这些雕花剪纸作品构图匀称,风格流畅细腻、生动传神,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体12。
创制过程中刀剪俱用,技艺独特,完成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帽花、鞋花、拖鞋花、袜底花、扣带花、背心花、兜花、围涎花、枕头花、帐沿花等品种12。
传承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燕矶、华容等地成立了雕花剪纸互助组,先后创制出两千余种剪纸花样,推动了鄂州雕花剪纸的传承与发展12。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鄂州市群众艺术馆获得“鄂州雕花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进一步加强了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工作4。
地域特色与比较:
作为南方剪纸的代表,鄂州花样剪纸与北方剪纸有明显不同。北方剪纸一般由一张纸剪就,而南方剪纸则是用刀刻的,一次可刻20多张,展现了其独特的技艺和风格3。
鄂州雕花剪纸的题材意象多以表现风俗习性为内容,通过传统纹样图式和各种民俗活动样式符号以及一些吉祥谐音的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在的精神、思想和情感3。
综上所述,剪纸(鄂州雕花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题材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