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庆阳剪纸)是流传于甘肃庆阳地区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艺术特点,于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庆阳剪纸是陇东黄土高原历史悠久的群众性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大气简练、原始古拙等鲜明的艺术特点,兼具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1。它起源于汉代,经过宋、元、明、清几代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2。庆阳剪纸与当地民俗、生活联系紧密,其作者大都是劳动妇女,以家庭为传承单元,女性为传承主体,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创作,内容涵盖花草鸟兽、神话传说等,不仅具有实用装饰功能,还承载着祈福驱邪等民俗文化心理,融入多种社会民俗的活动2。
庆阳剪纸基本上分前塬和山川两大流派。山川派造型古老,剪法粗放,内容上沿袭了原始图腾的纹饰图样,保留了中国最早的文字艺术符号和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前塬派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造型讲究工整对称,线条细腻流畅,内涵以历史传统和生活装饰图案为艺术源流,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品位较浓3。
庆阳剪纸在庆阳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逢年过节、娶媳嫁女、满月祝寿等场合,农村妇女们都会制作剪纸花来装饰居室,表达自己的喜悦和祝福4。这些剪纸花因贴的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如门花、窗花、炕围花、顶棚花等4。
此外,庆阳剪纸还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交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成为庆阳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