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编(新繁棕编)是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地方传统美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下是对新繁棕编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新繁棕编技艺相传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2。
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13。
清代光绪年初,新繁棕编逐渐发展,品类增多,逐步形成专门行业,甚至清朝后期的同治、光绪、宣统等皇帝都曾戴过新繁人编的棕丝帽1。
技艺特点:
新繁棕编技艺较为复杂和讲究,主要技法有胡椒眼技法、密编技法、人字形技法等5。
产品包括棕帽、棕篮、棕盒、棕鞋、棕垫等,共5大类100多个品种和款式,具有坚实耐磨、质地柔韧、体积轻便、造型优美等特点6。
文化价值:
新繁棕编作为新繁镇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世代传承,保持了民间手工艺品的原生态特点5。
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和朴素自然的审美情趣,还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5。
传承与发展:
2011年5月23日,棕编(新繁棕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
新繁棕编技艺在新都区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位5。
新繁棕编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增加了当地人民收入,提高了审美情趣,为农村形成文明乡风起到了积极作用5。
国际影响:
新繁棕编早在清代末年就已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国家15。
如今,新繁棕编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引领着乡村文化焕发新的光彩